这是「神希园」的第 624 期 原创
作者 l 周浅图片
来源 l 神希园(ID:shenxiyuan999)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可能都出现过上半身热证,但下半身寒证的“上热下寒”症状,而造成这种症状出现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,就是上半身动太多,不是眼睛一直看手机,就是嘴里一直在吃食物、喝各种饮品,就连脑子里也一直有操心不完的事,却唯独下半身是一直不动的。而当上半身动得太勤时,就可能会出现血不足、气有余的问题,那么热火也就会由内而生,一般来说,热火可以向下行走,温暖我们的手脚,但若是长期久坐以及饮食不当,那么就会导致中焦脾胃出现异常,通道被堵、热火下不去,就只能上行蓄积,因此便会出现中医所说的“上热下寒”。图片
上热下寒也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,动不动就上火、脸上长痘、口腔溃疡、咽喉肿痛、眼目干涩或者咯黄痰等,这些都是上热最突出的表现,严重情况下,或还会出现牙龈出血、鼻衄等。而寒盛于下则会导致下半身温阳之气不足,脏腑失去温阳之气的濡养,进而出现下肢寒冷、泄泻、腰膝酸冷,女性朋友甚至还会出现宫寒、痛经等不适,这些均是下半身的寒邪所致。不过,“上热下寒”跟中医理论中的阳虚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,其只不过是因为上半身的阳气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罢了,而真正的阳虚患者,是全身都会感觉到寒冷,而不单单只是体现于下半身。图片
那么,“上热下寒”到底该怎样去调理和诊治呢?其实,医圣张仲景不仅告诉了我们思路,还给我们提供了治疗此病症的药方。张仲景称,想要缓解此症,只需打通中焦的脾胃即可,将上半身的热火往下引,上下对流,体内的症状也就会得到缓解,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,那么引火下行就是祛邪,“扶正祛邪”双管齐下,既治标又固本,让你一身轻松。而张仲景的相关经典药方就是收录在《伤寒论》中的甘草泻心汤,相对于桂枝汤、麻黄汤、小青龙汤这些人们熟知的方药,甘草泻心汤就是《伤寒论》中的一颗“遗珠”,但它的和胃补中、降逆消痞效果,却特别适合现代人运用,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经常坐办公室的人来说,或具有“奇效”。图片
甘草泻心汤在《伤寒论》的原方仅由6味中药构成,分别是甘草(炙)四两、黄芩三两、干姜三两、半夏(洗)半升、大枣(擘)十二枚、黄连一两,但在之后的《金匮要略》中,虽同样记载了甘草泻心汤,其中却有7味中药,多了一味人参(三两),所以,该方剂中到底有没有人参,也一直备受争议。在《伤寒论》中,甘草泻心汤一方告诉了我们想要打通中焦脾胃,那么首先就要建中,要稳固脾胃的正气。本方中的甘草补中缓急,使脾胃的虚弱得以补充,重用甘草,来缓解下本身寒邪所致的疼痛,有着和胃消痞的疗效;黄芩的苦寒药性,能够清泻上身的热性,有着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的效果,能够泻热除烦,同时,还可以治疗因为热毒所导致的痘疮,半夏、干姜性温燥湿,大枣甘温补脾胃之虚。总之,这一药方有升有降,既有清热的凉药,也有温中的温药,有攻有守,可以更好的缓解病症。温馨提示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。本文仅作知识分享,不构成对任何方药或治疗的推荐,不能代替医疗建议,请勿盲目试药,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。如有诊疗需要,请到当地医院就诊。END
——妙用中医,健康人生,精彩内容,广而告之——↓中医改变生活,好物走进生活↓学中医,有前途↓关注公众号@神希园 设为星标↓
↓更多交流,请关注视频号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